推荐产品PRODUCTS
非表面淬火45BM履带销轴热处理工艺
履带销轴是工程机械履带的连接部件,它通过销套将前后两个轨链节连接起来,起到抗拉、抗耐磨的作用。长期以来,我司190节距以上的履带销轴材质为50Mn,热处理工艺采用先整体调质,再表面淬火+低温回火,这种传统的热处理工艺存在一些缺点:生产效率低下,耗能较高。因此,经过调研论证我们引进了一种新的履带销轴热处理方法。
我们采用45BM合金钢,用类似调质的工艺方法,对销轴直接进行整体淬火,再采用低温回火的工艺进行热处理,与50Mn销轴热处理工艺相比,取消了高温回火和表面淬火的工序。为了使销轴性能达到预期效果,我们对190节距销轴热处理新工艺进行了技术攻关。
1.试验设备及材料
(1)感应穿透加热炉:加热炉功率200kW,感应频率2.4kHz,设备依靠感应线圈进行感应加热,感应线圈长度1.4m,炉膛直径60mm,工件通过炉内导轨,在推头推动下按设定节拍前行。
(2)喷淋冷却系统:喷淋冷却系统冷却时间可以调整,喷淋淬火液的压力可调。淬火液为PAG水溶性淬火液,浓度为3%~5%,淬火液温度靠冷却塔冷却,温度范围≤35℃。
(3)洛氏硬度度。
(4)金相显微镜。
(5)试验材料:45BM销轴(具体成分见表1),规格Φ38mm×220mm。
(6)材料技术要求:心部硬度25~40HRC;表面硬度58~62HRC;淬硬层深DI 50HRC=7.5~12.5mm。
表1 材料化学成分(质量分数) (%)
元素 C Si Mn P 标准 0.42~0.49 0.17~0.37 0.60~0.90 ≤0.035 实际含量 0.44 0.26 0.81 0.015 元素 S Cr Ni Cu 标准 ≤0.035 0.10~0.20 ≤0.015 ≤0.025 实际含量 0.008 0.17 0.01 0.02 元素 B Al 标准 0.0005~0.0035 0.010~0.025 实际含量 0.0021 0.020
2.试验工艺
热处理淬火工艺一般是将零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,保温一定时间使组织完全转化为奥氏体后进行快速冷却的过程。为防止45BM销轴冷却过快产生裂纹,需要采用3%~5%PAG水溶性淬火液淬火,对于淬硬层深有较深的要求,需要对加热电压、加热时间及冷却时间参数进行精确控制。淬火后回火工艺采用低温回火。
在本次试验中,涉及零件表面硬度、心部硬度和淬硬层深,因而对加热淬火工艺参数按正交试验法设计。为实现淬火硬度,根据热处理手册,45BM淬水的淬火温度约为840℃,根据选用的穿透感应加热淬火设备,由此初步设定感应加热电压输出分别为620V、650V、680V;针对心部硬度要求,需要零件有足够的加热时间,由此初步设定推料节拍为40s;对于淬硬层深,需要零件表层至心部合适的温度梯度和冷却时间来实现,由此设定冷却时间分别为20s、23s、26s, 针对加热淬火以上三个变化的参数进行正交法试验。低温回火采用190℃保温4h回火工艺。根据试验结果在进行适当调整工艺参数,最终找到了最佳试验结果对应的热处理工艺参数,为我公司45BM履带销轴新工艺的应用,积累了详细的数据。具体工艺参数和试验结果如表2~4所示。
由表2可以看出,采用加热电压620V,推料节拍为40s,冷却时间分别为20s、23s、26S参数淬火,回火后零件的表面硬度在46~54HRC之间,心部硬度在23~29HRC之间,淬硬层深DI 50HRC=4.5~5.5mm之间,完全没有达到表面硬度58~62HRC,心部硬度25~40HRC,淬硬层深DI 50HRC=7.5~12.5mm的技术要求,硬度也不均匀,表面硬度散差为8HRC,心部硬度散差为6HRC。淬硬层深度也不均匀,散差达到了1.0mm。图1是加热电压620V、推料节拍40s、喷淋冷却时间23s的零件回火后金相图片。从图1中金相组织看出,金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M+大量铁素体F+珠光体组织P,产生这种金相组织的原因为零件加热过程温度不够,没有完全奥氏体化淬火,同时也说明了零件淬火过程冷却速度较慢。
表2 电压620V、节拍40s、不同冷却时间条件下的结果
加热电压 |
推料节拍 |
冷却时间 |
检测结果 |
||
表面硬度HRC |
心部硬度HRC |
DI50HRC深度/mm |
|||
620 |
40 |
20 |
51 |
25 |
4.5 |
53 |
23 |
5.0 |
|||
54 |
29 |
4.7 |
|||
620 |
40 |
23 |
50 |
26 |
5.2 |
46 |
24 |
5.5 |
|||
49 |
33 |
4.8 |
|||
620 |
40 |
26 |
48.5 |
26 |
5.3 |
53 |
25 |
4.9 |
|||
49 |
28.5 |
5.2 |
图1 电压620V、节拍40s、冷却时间23s金相照片400×
通过表3可以看出,加热电压提高到650V,加热节拍和冷却时间不变时,回火后心部硬度在24~29HRC之间,表面硬度介于52~58HRC之间,零件表面硬度整体有所提高,但还是低于技术要求的硬度58~62HRC。图2是加热电压650V,推料节拍40s,喷淋冷却时间23s的零件回火后金相图片,从图2的金相组织中看出,金相中出现了回火马氏体组织M+托氏体T+和少量铁素体F,铁素体和托氏体含量较多,说明零件在加热过程中奥氏体化不均匀,相对冷却速度较慢,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加热淬火温度过低所致,也就是加热电压过低所致。
表3 电压650V、节拍40s、不同冷却时间条件下的结果
加热电压 |
推料节拍 |
冷却时间 |
检测结果 |
||
表面硬度HRC |
心部硬度HRC |
DI50HRC深度/mm |
|||
650 |
40 |
20 |
55 |
27 |
6.7 |
58 |
26 |
7.0 |
|||
53.5 |
24 |
6.3 |
|||
650 |
40 |
23 |
56 |
28 |
6.6 |
54.5 |
25.5 |
6.9 |
|||
57 |
25 |
7.1 |
|||
650 |
40 |
26 |
52 |
26 |
6.5 |
54 |
29 |
6.9 |
|||
57 |
28 |
7.2 |
图2 电压650V、节拍40s、冷却时间23s金相照片400×
通过表4可以看出,加热电压提高到680V,加热节拍分别为30s、40s和50s时,冷却时间为28s时,回火后零件心部硬度在27~32HRC之间,符合要求;表面硬度介于59~62HRC之间 ,表面硬度全部符合技术要求,淬硬层深DI50HRC在7.7~8.8mm之间,也符合技术要求。图3是加热电压680V,推料节拍50s,喷淋冷却时间28s的零件回火后金相图片,从图3的金相组织中看出,金相中出现了回火马氏体组织M+少量托氏体T+极少量F,说明加热电压的提高和加热节拍的延长对心部硬度、表面硬度及淬硬层深影响较大,当喷淋冷却时间超过20s后对零件表面硬度、淬硬层深和金相组织影响较小。
表4 电压680V、冷却时间28s、不同推料节拍条件下的结果
加热电压 |
推料节拍 |
冷却时间 |
检测结果 |
||
表面硬度HRC |
心部硬度HRC |
DI50HRC深度/mm |
|||
680 |
30 |
28 |
59 |
28 |
8.2 |
60 |
31 |
7.7 |
|||
62 |
27.5 |
7.9 |
|||
680 |
40 |
28 |
60 |
30 |
8.3 |
59 |
27 |
8.8 |
|||
61 |
31 |
8.2 |
|||
680 |
50 |
28 |
59 |
32 |
8.5 |
60 |
29 |
7.9 |
|||
61 |
34 |
8.2 |
图3 电压680V、节拍50s、冷却时间28s金相照片400×
3.分析及讨论
首先,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1以上温度,保温一段时间,使之奥氏体化,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的热处理工艺。对于淬火来说,加热温度、保温时间、冷却速度是十分关键的工艺参数。对于45BM来说,是一种淬硬性和淬透性较好的钢,选择的热处理工艺是否合理对表面硬度、淬硬层深和心部硬度影响较大,该45BM材料端淬试验结果J12.5=50HRC,只要加热温度和冷却时间选择合适,零件的表面淬火硬度实现58HRC以上不是问题;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适当选择能够让材料充分奥氏体化,在冷速适当条件下,淬硬层一般可达到DI 50HRC=7.5~12.5mm;为了实现较好的金相组织,在淬火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尽可能多的马氏体,在充分低温回火,就可以得到较多的回火马氏体和极少量铁素体组织。
通过以上试验说明,在45BM销轴加热淬火过程中,加热电压对淬火结果的影响是较大的,它直接影响加热淬火的温度,在一定的频率、足够的保温时间和快速冷却的条件下,加热电压选择不合理,会直接影响零件表面硬度、淬硬层深和心部硬度;加热推料节拍、冷却时间的选择,会影响到零件心部硬度、和淬硬层深的均匀性,加热推料节拍是保证加热时间的参数,如果选择时间过短,零件不能完全奥氏体化就淬火,就会影响硬度的一致性,如果时间过长,就会造成零件过热或过烧,大大的降低了零件的力学性能。冷却时间的选择也十分重要,冷却时间过短会出现表面硬度低和淬硬层深浅的问题,冷却时间过长会增加裂纹的倾向。
纵观整个试验,不难发现,整个试验主要是围绕如何调整加热电压和获取合理的保温时间,对于冷却时间调整较少。也就是当加热电压保证了加热温度,推料节拍保证了保温时间,使零件晶粒完全奥氏体化,实现了零件有效地淬火。当零件淬火后的表面硬度、淬硬层深、心部硬度趋于一致预计效果时,选择合理的低温回火工艺,才能得到较多的回火马氏体组织,从而保证了零件硬度和金相组织的合格。
4.结语
(1)通过试验表明,45BM履带销轴不采用表面感应淬火工艺能满足技术要求。
(2)感应穿透加热频率不变,加热电压、推料节拍及冷却时间的调整,会影响到45BM履带销轴表面硬度、淬硬层深及心部硬度。
(3)试验至今,非表面感应淬火45BM履带销轴装机使用效果良好,综合力学性能能满足客户使用要求。